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1:05:29
[57]《张载集》,第17页。
但是,在这一前提之下,他不能不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,在强调内圣的同时,也很重视外王的问题。强调个性自由,这是现代哲学的特点,熊十力也是提倡个性自由的,继今以往治道,当日趋于大公至平,而个人在整体中,各得荡然自由,无有逾矩者,人道盛极矣。
[1]《体用论》,中华书局1994年版,第153页。另一方面,要尊重万物,关心生命,实现仁德。[21]《体用论》,第266页。他认为,孔子尊智而不轻知识,本末一贯,这本是不可易之道。孔子为道之学以求仁为主。
[5]《体用论》,第444页。人之外无天,故完成天道、宏大天道唯在乎人之自成其能耳。比较而言,阳明显然更加前进了,但阳明的良知说,还遗留下许多问题,而且有不少矛盾,关键是将意字认错了。
刘宗周没有也不可能离开情感建立意志哲学,这是他不同于西方的意志哲学,比如康德哲学之处。但是,自从《大学》提出诚意之学以后,意字便具有意志的意义,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,这一点就十分明显了。但意向性也是由未发状态的情感(朱子称之为性)决定的,可称之为情感意向。‘性、情字皆从‘心,所以说‘心统性情。
[27]《传习录中》,《阳明全书》卷二。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,又说一个行者,只为世间有一种人,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,全不解思维省察也,只是个冥行忘作,所以必说个知,方才行得是。
意志只能是人的意志,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征,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是实现人的德性的重要途径。因此,孟子提出食功非食志的见解,并将意志和事功统一起来,主张在事功中实现其意志,而不至于迂腐到只靠意志吃饭。诚意就是不自欺即不要进行自我欺骗。当然,儒家哲学与心理学虽有密切联系,但毕竟不是讲心理学,而是讲更加思辩的生命之学或人性学说,但它必须从心理学出发,从心出发,因而才有心、性、情、意、志等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。
[35]意者心之所存,这是刘宗周意志哲学的基本立足点,也是与朱子、阳明的最大区别。从另一方面讲,儒家也承认人心之不同如面,就是说,各人都有各人的心理活动,只要不是关涉道德问题,应当是有自由的,这种自由就是意志选择的自由。但是,在儒学的发展中,意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并和道德意志的关系越来越接近了。[30]《传习录下》,《阳明全书》卷三。
某尝说,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,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中国古人有三不朽之说,最上立德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。
由于不是按照外在的规范去实行,而是出于内在的德性,按德性而行,因此,人的意志行为完全是自主的行为。[48]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,即仁义礼智之别名。
故提起诚意,用致知工夫,庶几所知不至荡而无归。情如舟车,意如人去使那舟车[19]的比喻,虽然有些不太恰当,因为这同朱子在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比喻极为相似,好像把情感仅仅说成是工具了。[42]《商疑十则答史子复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良知与意志的关系,是本体与其发用的关系,离开良知,无从说明意志,但是如果离开意志,也无法说明良知。当时有人批评儒家太迂腐,只讲道德意志一类大道理,并不能解决吃饭问题,正是为了批判这种实用主义,孟子才说出这一番道理。念有起灭,意无起灭也。
在这里,意志兼有一种理性的特点,因为它是普遍的,也是必然的,既是本然,又是必然,既是自然,又是当然,与天地之德合而为一,因此可上下与天地同流。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,即立德与立功的关系问题。
性是心之理,情是心之用。盖此心中一点虚灵不昧之主宰,常常存亦常常发,所谓静而未始沦于无,动而未始滞于有也。
虚位与定名之说,来自韩愈。意在于去恶,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。
但善恶之分是重要的,因此,诚意功夫是不可缺的。因为它是由自然界生的目的性决定的,生本身就有一种生命的目的性,并在人的天生的德性中得以实现,这就是天命之性。(引《说文》——笔者)心所之曰志,如云志道、志学,皆言必为圣贤的心,仍以主宰言也。孟子所说的得志,与民由之。
如好恶是情,‘好好色,恶恶臭,便是意。第二,《大学》虽然提出所谓修行之八条目,而以格物致知为开始,但其核心是修身。
朱子用好恶说明情感,用好好色,恶恶臭说明意志,以此论证意志与情感的关系。未发而常发,此独之所以妙也。
自然流行是诚意的前提,也是诚意的目的。刘宗周还强调意和念的区别。
他将意解释成意志,而将志解释成立志、持志之志,即通常所说的志向,而不同于意即道德意志。孟子也很重视意志,提出过尚志之说。这虽是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要求,但又具有普遍性意义,因此便成为儒家德性修养的重要方法。因此,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,而是意志这种意识。
[45] 关于生道与死道 的问题,具有重要的哲学含义,我们马上就会看到。意用于听讼,即听讼为一物。
比如意在事亲,事亲便是一物,意在于事兄,事兄便是一物,志在于交友,交友便是一物,如此等等。就如称某人知孝,某人知弟,必是其人已曾行孝、行弟,方可称他知孝、知弟,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,便可称为知孝弟。
但是,从阳明晚年的四句教来看,似乎更强调善恶之辨,而且承认,意志可以为善,亦可以为恶,不全是道德上的善良意志。意就是太极(理学中的最高范畴),就是独体,也就是至善,因此,要以慎独为根本功夫,要以止于至善为根本目的,慎独之外别无学问,至善之外别无人生,这都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。
发表评论
留言: